这样一来,似乎电影院上映的很多商业片就不符合他们的法眼了。
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网络上表示:
“XX电影是给小孩子看的,成年人会去看XX电影。”
类似的言语,那股莫名的优越感气息简直扑面而来。
不得不说,这也是个很神奇的事儿。
首先,要知道一点。
电影是什么?
严格来说,电影是一种艺术的载体,但同时也是一种娱乐商品。
也是因为如此,大多数人会把电影分成两个大类别。
一个是以剧情为主的剧情片,也就是俗称的文艺片。
另一个是以特效、动作等为主的商业片,也有人称为爆米花片。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商业电影做到了兼顾艺术性,也就是很多人说的故事好,剧情有深度等等。
在电影里的“鄙视链”,通常就是文艺片>有深度的商业片>纯商业片。
实际上,每部不同的电影之间,的确存在高下之分。
通俗点说,就是哪部电影比较好看,哪部电影不好看。
但判别这个高下的要素,绝对不是类别,而是本身电影的质量。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文艺片都会把重点放在剧本的打磨,故事的精炼方面。
对比商业片还要兼顾特效、动作等场面制作,文艺片在这方面是很有优势的。
而且就以电影这个载体来说,故事的确永远是第一顺位。
哪怕是商业电影,对故事的要求也只是及格线相对比较低,而不是毫无底线。
如果剧本太差,逻辑漏洞百出,那就算特效、动作再好,也会让人看得很尴尬。
一个好的故事,的确更能让观众引发思考。
包括各大网站里评分最高的几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等,也都是典型的剧情片。
不过,要知道的是,这些电影之所以得到大众的认可以及喜爱,并不是因为它们是“文艺片”。
而是因为它们本身质量够好。
事实上,文艺片由于受众面相对较小,所以烂片的数量比商业片要少很多。
然而,倘若真的烂起来,那比商业片更没下限。
人家商业片故事要是烂了,观众好歹能看看特效。
文艺片拍的烂,那根本就是完全的一无是处。
同样道理,在咱们国内也有很多质量非常差劲的剧情片。
最有意思的是,当观众给这些烂片打低分的时候,一些导演或者拥趸者还会怒斥这届观众不行:
“不是电影不好,而是你们没看懂。”
“这影片不被认可就是因为它是文艺片,不是商业电影。”
好家伙,怪天怪地怪时代怪观众,就导演完全是白莲花一朵。
这样的文艺片,比起那些比如《海王》之类的优秀商业片,“优越感”又从何谈起呢?难道观众看不懂就是优势?
一些能顾及电影本身艺术性,或者说有深度的商业影片是非常少的,这类电影本身如果质量够硬,也的确值得极高的评价。
不过,跟文艺片不同,这种艺术商业兼顾的影片,要考虑的是两方面的平衡。
在这方面,都有很典型的成功跟失败例子。
DC的《黑暗骑士》跟《蝙蝠侠大战超人》。
前者是真正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做到了真正的平衡,本身故事的深度、剧情的进展扣动人心,主题引人思考。
《蝙蝠侠大战超人》则是很典型的平衡做烂了的代表。
多的不说,作为一部商业电影,第一场真正的动作戏竟然是在60分钟以后,前面基本全是文戏。
且即使是本身的故事也不怎么样,主题立意不错,但实际的剧本非常拉胯,这电影上映后那句“我妈叫玛莎”的梗流传网络就能说明一切。
两者的评分也完全不可比,《黑暗骑士》是IMDB评分影史第四,《蝙超》则是第37届金酸梅(烂片奖)的候选电影。
同样的道理,要是拿诸如《黑暗骑士》这种级别的电影,说对比其他商业片,比如比漫威影片更加优秀,那是正常的。
然而,倘若是拿《蝙蝠侠大战超人》这种不管评分、口碑还是票房(开画票房跟《复联1》一样,最终票房相差几乎一倍)都非常差劲的片子去居高临下地嘲笑漫威之类的商业片:
“男孩看漫威,男人看DC”。
那就真的很令人笑掉大牙了。
随着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在结束一天或一周的劳累工作以后,都会想放松一下。
这个时候,有的人会选择去影院看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
也就是商业片,爆米花片。
不是说所有人看电影都是为了做学术研究,或者说都是想去思考什么人性,什么深度的。
人家想去看个电影放松一下,或者想跟朋友去看个热闹,这有错吗?
就因为去看个爆米花片,看个商业片,就成了没思想深度的小孩子了?品味就低人一等了?
一个人的品味跟深度,可不是说看几部文艺片,或者有深度的电影就能让你瞬间成为“人上人”的。
说到底,那些电影也只是部分网民用来彰显优越感的工具而已。
事实上,不管自己喜欢看的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电影,都没有任何问题,只是纯粹的个人喜好跟需要不同。
并不存在说哪一者比另一者段位高的道理。
毕竟,电影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的。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