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这部片子上映之前,网上就有人把《阿拉姜色》和同样属于文艺片的《冈仁波齐》进行比较,当时不少人预测《阿拉姜色》会是受人喜爱的文艺片,可是在排片的时候,这部片子却受到不小的打击,它和同一时期的电影相比,排片率只有0.6,在所有的片子中居于末尾。
《冈仁波齐》这部片子上映时它的排片率是百分之1.6,这比阿拉姜色的一半还多,超低的排片率,首映票房才二十多万。这部影片不能不让人质疑,它能超过前者《冈仁波齐》吗?还是在后面观众发现它的好,口碑会逆袭呢?
这部片子名字叫《阿拉姜色》,在藏语里面它其实是一首歌的名字,藏族人民热爱唱歌,热爱喝酒这是大家的共识。所以这个电影的名字,还寄托了藏族人民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这是一部让大家了解藏族的电影,电影中这个小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是整个电影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
电影中有许多唱歌的地方,第一次是父子两人选择去寻找去朝圣的妈妈。当他们发现知道妈妈后,晚上一家人在火堆旁边高兴地唱起歌,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爸爸和妈妈在篝火旁边相互激励,这样的场面和春节时的家家户户何其相似。
他们第二次选择唱歌,是在到达拉萨圣地之后,爸爸给孩子洗头时情不自禁的唱出声来。这首歌曲非常的欢快,同时也表现当事人对于朝圣即将完成的喜悦感。这是电影中比较亮眼的地方,电影有不少矛盾的地方,比如一家人在朝圣这段旅程中,父子、母子之间的矛盾,从一开始的质疑和不理解,再到认识人生的宝贵,最后开始理解父母。
电影中最让人伤心的地方,还是妈妈的死亡,当时孩子(诺尔吾)没有任何反应,似乎离世的不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后来他在一条失去孩子的母驴身旁,终于理解失去亲人的感受,或许对于妈妈没太多感情的他当时并没有体会死亡的意义,后面看到母驴的种种行为,情感的阀门才终于打开。
本来没有任何信心走下去的他,这才有了走下去的决心,并且这头母驴也代替妈妈一直跟着他们走完这段旅程。这部电影中,驴和《少年派》中的派和老虎没什么区别。相对于派的孤独,诺尔吾有他的父亲可以教导他,指引他前进。
这部电影能被松太加导演,是观众们的幸福,在这部电影之前,他指导的不少电影很有特色,他喜欢通过细节的描写,来展现人性的两面性。把《阿拉姜色》当做是藏族背景的家庭矛盾电影更加合适。电影中拿到新衣服不忍心剪去名牌的妈妈,看到母亲离去后懂得伤心的诺尔吾,还有引领孩子前行并继续支撑这个家的爸爸,送他们回家的藏族朋友。这里面的每一处都是观看过后值得回味的地方。
整部片子看完之后,最令人动容的地方,一定是父亲的表演,这个角色承包了大部分的泪点,作为一个坚强的男人,每次情到深处时他都选择背对大家默默擦着眼泪。剧中他有两次落泪,一次是因为亲爱的老婆离去,另一次是为孩子终于理解他们的开心。
身上不管有再多的伤痕,再怎么心痛,也不会把自己内心柔软的地方露出来,在起来离开后自己选择接替妻子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磕着头爬到拉萨。对于儿子的种种夸张行为,没有太多的责难,而是通过自身行为和坚持,最终让儿子了解大人的用心和努力。
不允许孩子站在背后的男人,竟然会因为嫉妒而把妻子的照片撕碎,这样幼稚的行为不应该是这个年纪的人会有的行为,但是他却真实的做出这个行为,这个角色应为这些东西变得更加真实。
这部片子在播放之后,怎么都逃脱不了朝圣这几个字,不少人看了名字都觉得这不是藏族独有的东西么。这样的第一印象就注定了它很难和《冈仁波齐》相互比较。两者有不小的区别,最大的不一样是,《冈仁波齐》的导演是汉族人,从汉族人的眼中来看藏族,也许这部电影更符合汉族的价值观。
这部片子呢?导演是西藏人,这部片子大部分东西都是由藏族人完成,《阿拉姜色》是一部完全属于藏族的电影,它通过藏族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讲述家庭矛盾和如何解决矛盾的过程。这部电影的导演说了,这部片子说的不只是藏族,里面的矛盾是所有家庭都会有的矛盾,最后如何解决矛盾如何真正的了解爱这才会是导演要表达的内容,这个剧情在藏族人看来,电影中的人就好像他们的生活一样。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