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队长》导演:每一帧都是摄影师用命相换

“《珠峰队长》是一部‘靠天吃饭’的电影,每一帧都是高山摄影师用命相换,我们却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这是《珠峰队长》在五一档点映开始前夕,导演吴曦告诉新京报记者的一句话。这部珠峰纪录片在五一假期开启了超前点映。新京报独家专访该片导演吴曦,揭秘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影片将于5月13日全国上映。

图片[1]-《珠峰队长》导演:每一帧都是摄影师用命相换-文明社

《珠峰队长》海报。

做最坏的打算,但有最美好的憧憬

2019年4月8日,川藏队的创始人苏拉王平带队,组建了一支普通人的民间登山团队,包括8名来自不同城市、不同职业的登山队员,以及7名高山摄影师。他们从成都出发前往尼泊尔,历经40多天,最后成功登顶珠峰,成为当年全球首个登顶珠峰的中国民间团队,这意味着苏拉王平这一生最大的梦想——登顶珠峰得以实现。五年前,从小喜爱电影的吴曦结识了苏拉王平,听对方讲述了“更大的野心”,“苏拉队长想将整个攀登过程完整记录下来,他的珠峰梦和电影梦始终结合在一起,很希望给普通人一部纯粹的户外电影,让大家能了解登山运动,给出最珍贵的信息量和干货,并且具有正能量与很强的观赏性。能与他合作我非常幸运。”吴曦谈起当年决定拍摄登顶珠峰的“最初梦想”,他知道,选择拍摄珠峰纪录片,意味着无限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当时,太多人认为能做成这件事是天方夜谭。

图片[2]-《珠峰队长》导演:每一帧都是摄影师用命相换-文明社

《珠峰队长》在五一假期进行了超前点映。

“川藏队有种说法‘心中有数才出发’,我们一定有底气后才会去挑战珠峰拍摄。”决定拍摄以后,吴曦开始对高山向导进行专业训练,从50人中选出7人,作为专业的高山摄影师。正式拍摄前,摄制团队来到位于尼泊尔的玛纳斯鲁山峰进行试水。作为拍摄攀登珠峰的预热,所有的一切都要做好准备才决定开拍。吴曦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做不成这个事,但现实是很骨感的,登山本就充满不确定因素:不确定的天气、路线,不确定能否登顶,但我们很坚定,只要还在攀登就一定会拍到最后一秒,不管登没登成,都不会放弃,做最坏的打算,但有最美好的憧憬。”

登顶前一天失联是至暗时刻,上映就很满足

在吴曦看来,《珠峰队长》的拍摄,每一刻都充满着不确定性——这支队伍能不能顺利登顶?拍摄能不能顺利完成?人员能不能平安无事?目送苏拉王平队长带着队员们上山跋涉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定不下心来,你问他“杀青的那一刻是不是感激涕零”,他笑着说这次拍摄不存在“杀青”的概念,他们的电影梦想和登顶珠峰的梦想是绑定在一起的,哪一端缺了都完成不了。所以,让摄制组情感汹涌的并不是拍摄结束,而是川藏队员们登顶的前一天,心都要被他们揪碎了:“2019年是攀登珠峰人数最多的一年,也是意外频发的一年,大家也能了解当年的‘珠峰大堵车’事件,在我们队伍登顶的前一天,苏拉王平队长和他的妻子彻底失去了联系,没有一点音讯,也有消息传过来说可能队伍出事了,当时我们完全没有心情去想电影还能不能拍,一旦人没了,损失和代价就太大了。”

图片[3]-《珠峰队长》导演:每一帧都是摄影师用命相换-文明社

导演吴曦。

吴曦讲述着拍摄《珠峰队长》的至暗时刻,担心的情绪至今会涌上心头,直到后来得知全队平安,整个摄制组的心才落了下来。他们激动地庆祝登顶成功,但又遇上了另一个意想不到。因为苏拉王平把储存拍摄素材的硬盘背到了珠峰山顶,极地气候、艰难的攀登环境,下山后发现硬盘出了问题:“那一刻我几乎两眼一黑,硬盘出了问题意味着所有素材都没了,也没有这部片子了,这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素材啊!后来我们找到专业的修复厂进行修复,还好复原了很重要的90%的素材,我觉得真的很幸运,不仅成为当年第一支登顶珠峰的队伍,每个人都能完好折返,素材也历经艰难险阻到了手里,真的,太幸运了。”吴曦感叹着,能让电影顺利呈现在观众面前几乎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拍摄结束后又碰上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这部电影也按下了暂停键,过了三年才和国内观众见面。“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是草台班子,用最纯粹的心去拍电影,没有那么丰富的市场经验,也没拍过大制作的院线电影,能拿到龙标,获得上映的机会,让观众在银幕前体验珠峰的魅力,就真的满足了,上映,对我们来说就是专业认可。”

独家对话

“《珠峰队长》上银幕,想给内地影市多元化尽绵薄之力”

新京报:对攀登珠峰,或许不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性命攸关,也充满着大自然的挑战,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做这件事情?

吴曦:原因,大家可以从电影里找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攀登的理由,这支队伍里每个人都不同,但有个共同点,就是对梦想的执着,对困难的无畏。有了这份执着和无畏,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直面它、战胜它。每个人心中都有座珠峰,可能要攀登它是困难的,但将它视为希望就能实现梦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珠峰队长。

图片[4]-《珠峰队长》导演:每一帧都是摄影师用命相换-文明社

《珠峰队长》剧照。

新京报: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下拍摄电影,在设备方面做了哪些投入?

吴曦:户外拍摄和传统拍摄不同,必须要启用户外拍摄的设备,太大的机器上不去、传统的设备不耐寒,所以我们采用了很多航拍科技,这方面确实成本很高,并且需要专业的、具有户外经验的人来拍,对拍摄者的体能、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风险成本也大。这次电影的一个壮举是让无人机在海拔8470米左右的高度进行拍摄,并且拍成了,至少目前还没有人这样做过。

新京报:最终在拍摄中获得了多少时长的素材?剪辑中一定面对很难抉择的挑选过程,有没有什么遗憾?

吴曦:因为没有剧本,我们收集到的有效素材一共是21个小时,初剪版本就有3个小时,因为时长因素的考量,最终定为现在的83分钟。我们反复修改了很多次,也忍痛割舍了非常难得的画面。遗憾确实存在,比如我们的人物故事线比较多,时长短、任务重,展现每个人就有点流水账,但如果能深挖,人物的情感和历程可能会更完整。若是市场反响好了,我们也很希望有平台和我们一起来扩充它,甚至把其他素材剪辑成电视专题节目也不无可能。

新京报:市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纪录片并不如商业片卖座,你希望得到怎样的市场回馈?

吴曦:纪录片确实挺艰难的,在很多观众认知里或许也属于小众范畴。这几年越来越多优质纪录片的出现,也让我们受到了鼓舞。成熟的电影市场一定能接纳不同类型和题材的电影,我认为《珠峰队长》的出现能够给中国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尽一份绵薄之力。观众有很多精神需求,他们也会希望看到不只是常规的影片;再加上《珠峰队长》不是单纯的户外电影,它有很多情感表达,有很朴素的人生精神,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可以跨界破圈的。

新京报:这也是你们坚持要将这部电影带上银幕的原因?

吴曦:是,让无人机飞向8000多米海拔的山峰航拍,呈现的珠峰壮阔的风景,就凭这一点,观众就能在影院获得震撼。如果这种电影质感不在大银幕上呈现是很可惜的,并且这是全年龄段都可以接受的影片。年轻人可以从中了解自然、体验户外,老年人可能他的人生已经很难完成攀登珠峰,但电影也会帮助他去完成这个梦想,能让所有人找到方向。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刘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