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主旋律,今晚又要爆了

这个12月,国剧,果然燃爆了。

大剧纷纷开播,集体冲击年底KPI,古装悬疑剧《风起洛阳》刚掀起热潮,《谁是凶手》又帮迷雾剧场站住了。

接下来,还会有黄磊周迅的现实题材家庭剧《小敏家》和备受期待的《雪中悍刀行》登陆央视。

但,华丽的新剧阵容里,似乎还缺一部——上个月《和平使者》那样的主旋律大剧。

今晚,这个拼图,补齐了——

罗晋、毛晓彤主演的《埃博拉前线》。

北京、浙江两大卫视黄金档联播,三大平台网播,给足了排面。

什么来头?

导演杨文军,之前参与联合执导的《功勋》《在一起》,都成为主旋律口碑佳作,跟罗晋合作的《鹤唳华亭》《别云间》,都拿下8分+。

这一次他瞄准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题材:埃博拉病毒。

何为埃博拉?传染病评估有种指标叫做“生物安全等级”。

级别越高,危险性越大。我们熟知的aids,为二级;SARS、新冠,被归为3级。

而埃博拉病毒,则是最高的4级。

果然,光是预告片,已经让我惊出一身冷汗。

危机,触目惊心。

拯救,生死时速。

追查,暗夜寻踪。

冲突,一触即发。

妥妥的大制作。里里外外透出一股,强情节、高悬念的好莱坞惊悚大片范儿。还带着,医疗类型剧独特的紧张感。

但,剧中冒着死亡危险抱着刚死去患者的罗晋,毛晓彤那张温柔坚毅的脸,又预示着这部剧,必然还有着不同于好莱坞大制作的,温暖的内核。

只是两大主演?这部剧的配角阵容,同样让人忍不住喊一声:绝。

看出来了,12月国剧,来了部妥妥的压轴狠剧。

会爆吗?我的预感是:绝对会。

但,我对该剧的期待,不止于此,更期待的是,这部融合了大片式类型外观+中国故事的国际书写的大剧,能再次把主旋律三个字,做出不一样的新意。

现在,让故事——开场。

1、 大片:这部国产主旋律,开场就惊出我一身冷汗

《迎战埃博拉》从第一秒开始就没藏着掖着。

开场即高能。

非洲某地,迎战埃博拉最前线,紧张工作的医疗工作室,忽然传出枪响。

这什么情况?但,跨国医疗,就会遇到这种突发的紧张情况。

疾病,本已让气氛十万火急,何况,还是埃博拉。意外突发的情况,又让气氛更加密不透风。

发现没,《迎战埃博拉》最狠的,就是在一个高压故事中,不放过类型剧的精雕细琢。

大到服装、打光、调色、置景……

小到每一个罗晋饰演的医生每一个动作细节……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为什么这么紧张?

看剧组发布过的一张血色危机版海报。海报中,两名医疗队成员站立在画面中央,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在他们周围,充斥着与埃博拉病毒有关的红色血迹,巨大的压迫感,仿佛要重出画面。

埃博拉究竟有多可怕,其实大部分人都不甚清楚。

简单而言, 患者开始是高烧、呕吐、腹泻。随后浑身剧烈疼痛,眼睛、口鼻出血。

紧接着,就是皮肤松弛,身上不断出现出血孔。

严重的,甚至会全身溶解。最后只剩一团血迹。

如何把这场人类和埃博拉病毒的“战争”,拍得生动,把迎战埃博拉的中国故事化作润物无声的细节传递给观众?

剧集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类型化。

既有争分夺秒的医疗救助,也有惊心动魄的血钻悬疑,还有非洲的信仰传说和神奇景观。

有出人意料的反转,有迎难而上的热血,有令人窒息的紧张,这样拍出来的内容才会生动,才不会照本宣科。

剧集的电影质感,光是预告片,已经展露无遗。

有一个罗晋饰演的医疗人员在封闭室接受消毒的镜头。

消毒时,红蓝的消毒灯光,充斥整个房间,罗晋抬头望向上方,整个暗红色的室内透出一股幽闭的恐惧感。

高饱和、大胆的光影设计,将紧张感拉到极致。

这种强冲击力的画面,还有很多。

再说一场看得我头皮发麻的一镜到底的医疗室内部的动作戏。

几个人的场面调度,激烈却不杂乱,紧张感快要炸裂。

一开场,是感染了病毒的病人的第一视角。

紧张持枪的非洲安保人员、示意守卫把武器放下的医疗人员、渐渐调低的枪口。

然后,镜头再慢慢转向罗晋饰演的医疗人员的视角,从罗晋的角度看过去,是一个感染病毒朝不保夕,在病毒作用下丧失理智的感染者。

如果,没有那个冷静应对,那么下一秒,极有可能就是安保人员直接对着患者开枪的悲剧。

好在,枪口挪了,患者冷静了,危机化解了,张力出来了。

高燃镜头的组接之下,紧张感力量感溢出屏幕。一个场景,就将病毒令人丧失心智的危害,病患的痛苦无措,以及医疗工作者的冷静从容都表现出来了。

单是这场调度,在国剧中已经难得。

发病,救治,意外,生死……这些元素看起来的确很“类型化”。

但本剧要的,其实是类型化与主题的结合。

迎战埃博拉,如何迎战?病毒之外还有什么风险?

谜题很大,我们从几个主要角色入手。

2、 演员:罗晋毛晓彤都有戏,还有三张配角王炸

第一个,病毒猎人(罗晋 饰)。

罗晋饰演的郑书鹏医生,是本剧的核心人物。

也是一个真正的狠角色。

故事里,他原本是中国驻卡巴利亚医疗队队员。

在两年任务期满即将回国之际,当地爆发了埃博拉疫情。

换成普通人,还不赶紧叫一声走运走运,然后快速跳上回国的飞机,逃离险境?

他倒好,听说疫情发生有人为因素后,立刻留下查清真相。

这个人,哪怕面前是悬崖,也要在研究攻克病毒的悬崖之上与危险共舞。

罗晋的表演,让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场感。

相比《别云间》中撕心裂肺的演出,《安家》中生活化的表演。

这一次的罗晋,展现给我们的是两幅面孔:一个,是穿上防护服的医生罗晋。

每一次,光是罗晋的肢体语言,就传递出一种巨大的紧张感,彷徨、坚定、疲惫、悲伤、喜悦。每一次出动,都像是一场生死考验。

但,还有一个脱下防护服的罗晋。

在非洲阳光下,尽情展露笑容。

前者,是抗击埃博拉的战士,找寻真相的猎人,后者,是一个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真实生动的人。

有一场戏,令我印象极其深刻,就是剧中的郑书鹏医生,身穿防护服,紧紧抱住一位已经去世的患者。

他抱着患者一言不发,脸颊浸在明灭之间,

罗晋将一个医生此刻所有的心路历程,被浓缩进了这一出戏的方寸之间。

不发一言,观众却能看出他在心里掀起滔天巨浪。

剧中郑医生有句台词,“想要对抗死神,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恐惧,需要冷静”。

只有懂得恐惧,才拥有真正的勇气。

第二个, 调查记者(毛晓彤饰)。

我知道某些观众担心的是什么,许多国产大剧中,所谓女主角,其实不过是男主的陪衬,甚至,主要戏份就是和男主谈恋爱的。

但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这部剧,绝对不是。

因为毛晓彤身上,直接带出了本剧另一条重要故事线:血钻。

剧中毛晓彤饰演的女记者何欢,为了查明血腥的钻石走私阴谋的真相展开秘密调查,把自己伪装成医生,来到郑书鹏所在的桑宜村。

两人从怀疑忌惮到相互了解,逐渐发现,自己的目标竟在和对方重合。那就是,找出真相。

可以说,正是男女主各自的故事线,将医疗队的故事和钻石的走私调查两条故事线融合在了一起。

这几年的毛晓彤,从《三十而已》中从婚姻中醒悟的温柔小姐姐,到《乔家的儿女》中性格坚韧的乔家大妹妹乔三丽,表演已经日益多元,这一次终于挑大梁出演女一,气质和表演,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字:糙。

不信,看这背。

接下来,是本剧的隐藏王炸,三张配角王牌:

许亚军、宁理、刘天佐。

个个值得期待。

剧中的许亚军,面露严峻,仅凭面目表情就能压得住场子。

早已成为反派专业户的宁理,一张面庞,两种眼神,再次让人不寒而栗。

多次出演王胖子的刘天佐呢,看上去就憨态可掬,估计是本剧紧张氛围的一剂调味剂。

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还是那个词——埃博拉病毒。有不同身份,有各自执念,便有冲突。

就有了戏。故事就不会单薄。

当角色有血有肉,故事就有了色彩。

3、 故事:跨国拯救,这故事又燃又炸又暖

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也是国剧中少见的一点是:

死亡。

剧中有一个患者遗体安葬的场景。

明黄的沙土,渐渐覆盖在尸体之上,阳光照耀下,尸体上依稀斑驳的血迹触目惊心。

几十年来,埃博拉病毒数次在非洲不同国家反复出现。

好莱坞电影里曾这么形容埃博拉病毒——

的确,是场恶战。

但,这场恶战绝不只属于非洲,因为人类本是命运共同体,对抗埃博拉,早成了全人类的战争。

而本剧的故事,正讲述了以病毒学家郑书鹏为首的中国援非医疗队,从与埃博拉病毒展开的这场艰苦卓绝战斗。

但,这部剧涵盖的,并不仅仅是援外医疗的壮举。

还有追查血钻、打击国际犯罪的惊心动魄紧张悬疑。

也有非洲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的展现。

导演杨文军说:“我们采访了几十位援非的医疗工作者,进行了很多采访工作和资料收集。这个剧时间线基本遵循真实时间线,剧中诸多人物角色都是来源于真实原型,把中国援非近六十年间许多医生护士的故事凝聚到了主要角色身上做了提炼。”

抗击埃博拉,是与生命,与自己较劲的“生死时速”。是为了救命。

但,危机中,也有希望。

剧中的一幕,是罗晋饰演的医生,与非洲的搭档医生,肩并肩站在一起,面朝远方,带出温馨。

这些故事的侧面,有的与抗击埃博拉的主线结合,有的截取了援非工作者生活中与非洲人民交往的日常,通过这种不同时间、事件、视角的反复切割,让故事更立体更丰满,像是钻石一样拥有了不同切面的闪光。

4、 中国范儿:主旋律大片,更燃了

以上,是《抗击埃博拉》目前为止让我们期待的地方。

最后还要重点提提这个故事之中的——中国范儿。

有一个镜头,是戴着手套的手与手背黝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那是两个本不相干的命运的交汇瞬间。

也是生命对生命的承诺。

故事外的核心是什么?

在我看来,是导演杨文军所说:人人平等,医道无界。

剧中郑书鹏的原型人物之一是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

他于2012—2014年在非洲几内亚参加了两年援非工作。在媒体分享会上,曹广作为亲历者,在观看剧集时几度落泪,“这些故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曹广说,出征前,医院给他们的任务是,平平安安去,平平安安回,一个都不能少,全部带回来。

当地的艰苦程度让人难以想象,有时想往家里打个电话、发个邮件都很困难。面对疫情,所有医疗队医生都在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和压力只有当事人才能够体会到”。

但最难过的,还是战友的牺牲。“剧中第一个当地感染的医生叫盖斯姆,当时我在几内亚的搭档医生就是叫盖斯姆,他最后也是因为埃博拉去世的。”

曹广回忆,他叫盖斯姆“小盖”,小盖叫他“曹老西”。小盖由几内亚公派到中国学医,一学十年,从未回过家。2010年从中国学成归国,直到2014年去世。

这场抗击埃博拉的战争中,中方和非方,不是谁拯救谁,而是并肩抗击疫情的“战友”。

自1963年以来,中国援非医疗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积淀了大量感人的人物、事件情感和精神,但透过剧集,能看出中国医生不是为了去做英雄, 而是在抗击疫情的路上,凭借勇气、责任、担当和牺牲,成为了英雄。

而故事说到最后,其实说的还是那几个字:“人类命运共同体”。

因为就像《埃博拉前线》总制片人说的:病毒面前不分人种,没有黑人、白人。

只有一种人,那就是人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